为深入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三届“未来学者”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的学术热情与使命担当,3月31日晚,校团委理论宣传部举办第14期“辛青年”学习会。学习会由校团委祁赞朋同学主持,来自各学院近百名同学齐聚一堂,参加本次学习会。
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高翔院长提出的“青年学子要做有情怀、有思想、有风骨的学问”的殷切期待,早日成长为支撑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詹洵梓同学以论坛筹备者的视角,从高翔院长的讲话中深切体悟到了学术与服务的双重使命。此前他在陕西调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亲见基层制度的运行困境,深刻认识到学术只有“从书斋走向田野”才更具价值和意义。他认为,在学习与学生工作中都要贯彻“我为同学做实事”的初心、“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决心。勇攀学术高峰的同时,也要在服务工作中践行使命担当。

李嘉珊同学在聆听高翔院长讲话后,总结了新时代青年学者应当具备的三项治学准则:一是用心做事、用情治学,让学术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二是独立思辨、实践求知,在探索真理中锻炼学术修为;三是自强自尊、砥节砺行,以清正学风涵养学术风骨。她呼吁,青年学子应在时代浪潮中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理论自觉以及致广大的格局、尽精微的匠心、守初心的定力,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牛鸣灏同学以筹备者和参会者的双重身份对高翔院长的讲话进行了深刻思考。他认为,“未来学者”的精神坐标是以“家国为舟”锚定学术情怀、以“思想为刃”锤炼学术品格、以“风骨为帆”筑牢学术根基。作为青年学子,应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挺立起思想的脊梁,将“做真学问、大学问”的期许熔铸成治学生命的底色,以今日之深耕回应时代之问,以青春之笔书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明天。

刘弘雨同学将学习感悟概括为两个关键点,一是“在文化的沙漠里建设不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只有植根于中华文化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才可破除“精神困境”,形成更加强劲的精神动力、更有自信的文化底气,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二是“中国的学术要站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要认真考虑中国学术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观点表达,努力建设好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

王歆雅同学从校团委理论宣传部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从青年学子使命担当的角度分享了感悟。她认为,要做好共青团理论宣传工作,就要扎根于中国文化沃土,破除对西方理论的盲目崇拜,以理论宣讲筑牢思想阵地,以热忱之心践行责任担当。

李沣诺同学以新闻学专业学子的视角,分享了对求学的理解。她认为,青年学子需用有温度的研究回应社会关切,以扎根大地的学术实践诠释“学术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时代回响”的深刻内涵,让每一篇论文都成为立足于中国热土上的思想坐标。

现场同学踊跃参与互动,积极发表心得体会。同学们一致认为,青年学子要坚守“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品格,在科研选题上注重理论深度,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术耐力,在成果价值上追求思想原创性突破,真正履行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

李欣隆同学认为做学术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学术方向上,以国家战略指引个人追求;研究方法上,保持本专业特色的同时活用跨学科工具;学术价值上,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要浇灌现实土壤。这种学术与现实的连接,才是“学问求心得”的真谛。

谷兴龙同学将“未来学者”的学术追求与对“新质生产力”的研读结合。他提出,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兼具高质量发展、发展无止境的意涵,学术道路亦是如此,须有赤子之心,铮铮风骨,才能担起新时代的使命。

李鑫阳同学深刻领悟“做学问要有情怀、有思想、有风骨”的深刻内涵,深切体会到一位长者对后辈的精心指导和真诚教诲,更加坚定要“厚植家国情怀,深挖学术潜力,勇担时代使命”的信心决心。

周瑞泽同学在认真聆听高翔院长的讲话后,回想起自己曾经在云南地区开展的实践调查活动。他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社科学子,必须积极地走出学术象牙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身于研究工作之中。同时,他认识到个人的学术理想和追求,应当与国家的发展大局紧密相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方奕彤同学分享了对“未来学者”使命与精神内核的深刻思考。她认为,一方面要扎根社会需求,厚植家国使命;另一方面要在思想上实现跨学科融合与批判性思维的双重突破,力求学术规范与创新精神的辩证统一。

最后,吕泽华同学从如何做好一名“未来学者”出发,提出要做“有情怀、有思想、有风骨”的学问,要关注人文精神的进步,扎根实践,探索学术前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走出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

很荣幸在现场见证了高翔院长同来自全国高校的“未来学者”们共话哲学社会科学、探讨青年学术成长。院长的讲话既满怀老一辈社科脊梁“以天下为己任”的铮铮风骨,又饱含为后辈青年学人“扶上马送一程”的殷殷勉励,对于我们年轻一代建立并坚持自己的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给养。
通过学习领会高翔院长的教导和寄望,我深刻认识到——做学问不为讨饭吃,学术是对个人信仰的理性表达,需要青年学人真切观照社会现实、躬身涵养人民情怀,用好青春天性赋予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创造激情。做学问不是当裁缝,要不得拼拼凑凑、自欺欺人,而要在追求和捍卫真理的基础上坚持独立思考,在治典论文的过程中躬耕泥土地、坐住冷板凳、探究真问题。做学问不能混江湖,最忌讳蝇营狗苟、人云亦云,学术定力需要在年轻时练就,学术操守需要用一辈子捍卫,只有“诚意正心”,才能“格物致知”,树立起学术自觉和自信。
我们正处在学术生涯的拔节孕穗期,我将努力锤炼“前路风雨岂足惧,敢传递世代薪火;个人穷达不值计,惟关注国家未来”的社科学人精神,努力在为社会进步、为人民福祉立德立言的时代洪流中贡献青春、实现价值。
——22级党内法规学博士生李镕成
正如高翔院长在讲话中引用的诗句:“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学术之路需要坚守与攀登。我们要时刻谨记高翔院长的谆谆教诲,把“致广大而尽精微”作为自觉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找准学术坐标,让学术脉搏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展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早日成长为支撑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文/乌英嘎 祁赞朋 编辑/巴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