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14:00-16:00,“研·成长”系列讲座第1期——“付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社会学研究与个人成长”在研教楼116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老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之路以及乡村产业田野调研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学术研究的个人心得。

付老师介绍研究心得
讲座上,付老师分享了个人本硕博期间的学术经历以及在各个阶段对人生的思考。从本科时期躁动迷茫,到硕士阶段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术道路,再到博士阶段懂得将研究主题提高深度,付老师在不断领悟的过程中寻找并认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逐步获得对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

付老师介绍主要研究内容
本科时期,如何治理农村是一个全社会问题,付老师对乡村产业的兴趣点也是从那时产生。硕士三年,付老师通过对《孟子》的研读寻找不断寻找人生的意义,也发掘适合自己的科研之路。到了博士时期,付老师针对草根工业这一特殊乡村形态的问题认识、特征理解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设想做田野调研,最终以此为主题撰写了毕业论文并被评选为北大优秀博士论文。
讲座中,付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今年出版的书《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乡村产业》。该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问题导入——如何认识形形色色的乡村产业,潮镇工业——草根工业的创新发展,在城乡转型总体格局中认识乡村产业,以及乡村产业的社会基础。本书的后两部分是付老师对乡村产业研究的理论思考,包括特征、现存问题、对社会转型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同学们认真聆听
此外,付老师还介绍了四段亲身经历的田野调研,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去研究乡村产业。在山西大同右玉县做农村调研时,付老师用两个小时就拜访完全村人民,这一现象使他意识到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这个问题,付老师提出了一些针对农村空心化的解决办法,如土地规模经营,由大农户或资本家流转方式来进行机械耕地机械收割,投入一套社会化服务体系,或者尝试乡村托管模式。
基于以上经历,付老师总结出做社会学研究两个重要思路:一是从经验层面总结出特殊现象背后的热点,二是从社会学要素分析现象(不同的社会学理论维度,如政府行为)。田野调研的背后不能忽视理论思考,需要两个维度同时在线。文科类研究不像物理学一样可以测量,我们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认识到的问题与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有关,只有知识储备足够充实,才可以从社会经验中思考到核心问题和存在的其他可能性。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针对问卷调查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付老师做了详细解答。付老师认为田野调研需要较高的理论素养,是有门槛的,不是所有人经过一次田野调研都能将现象问题化。首先需要确定好大的研究范围;二是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并总结该领域学者关心的问题,并在其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选项;三要契而不舍地求索,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并沿着这个问题不断深入研究,切忌频繁换主题。做学术就像登山,道路千万条,属于你的路只有一条。
文案/周天蕙
摄影/周天蕙 王艺玮 王鑫淼
编辑/唐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