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七届职工运动会开幕式上,120名社科大学子共同演绎的大型团体啦啦操《最好的舞台》惊艳亮相。同学们身着黄白搭配的服装,以清新校园风登场,凭借整齐的步伐、巧妙的队形编排与灿烂自信的笑容,瞬间点燃全场。绿茵场上红旗飘扬,球影跃动,24名师生带来的《最初的梦想》《我相信》《喊出我的名字》与《我爱你中国》两段快闪歌舞相继上演。悠扬歌声、青春舞步、飘逸的太极剑舞、“反差萌”十足的机器人表演,丰富的元素汇聚成一道动人的风景,美育与体育、传统与科技的深度结合得以尽数体现。

啦啦操表演《最好的舞台》

快闪表演《喊出我的名字》
“要把社科大青年最有活力的一面展现出来。”自接到开幕式表演任务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强调要以高质量的节目为载体,充分展现我校学子的青春气息与主场风采。校团委、学生工作部、体育教研部、教务处等部门协同配合,为确保开幕式演出工作有序推进做了大量筹备工作。

啦啦操团队作为花球方队入场

啦啦操表演部分队形设计
面对啦啦操排练周期长、任务重、时间紧的现实压力,组织方在人员招募上做了细致安排。学生艺术团舞蹈队与街舞队率先响应,动员所有符合条件的队员参与,形成了一支功底扎实、协作力强的核心表演队伍。为应对排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减员情况,实际招募参训学生130余人,同时动员校级团学组织骨干积极加入,进一步夯实表演团队的中坚力量。


快闪表演中的运动员和机器人
此次快闪表演实现了自主编排、唱跳演绎、伴舞配合与户外表演的多元融合,表演团队由8名主唱与16名学生运动员组成。4男4女的主唱阵容中,大多数学生均为长期承担学校大型演出任务的艺术骨干,参与演出的学生运动员则来自学生社团和相关体育课程,呈现了网球、足球、篮球、排球及太极剑等多个运动项目,极大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与感染力。

红旗方队与快闪节目一起演出

“可以骑车上场,可以有同学在表演时打球,甚至可以让机器人登场。”开幕式策划阶段,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多次指导节目排演。当“机器人伴舞”的创意首次提出,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新奇——这样的构思在学校以往的晚会编排中从未有过。经过热烈讨论,该设想在同学们的脑海中逐渐鲜活起来。为使这一有趣的想法落地,学校专门邀请优必选科技公司的“无疆”机器人和松延动力(北京)科技公司的“小顽童”机器人出场。历经多轮打磨,快闪表演最终形成“3+1”的节目结构:随着《我相信》的明快节奏响起,各项球类运动与太极剑轮番登场,机器人矫健“起舞”,最后在《我爱你中国》的激昂歌声中,汇聚成红旗飘扬、人潮涌动的壮观景象。

啦啦操队员在地下排练厅训练

啦啦操队员在教学综合楼训练
为确保开幕式演出效果,啦啦操与快闪项目自九月初便启动密集筹备。啦啦操排练自9月14日持续至开幕式前,训练周期超过一个月。由于参演学生众多、课程安排复杂,日常排练多安排在晚间七点之后,加训时甚至持续到十一点。即便在国庆假期,部分队员仍坚持参与彩排,全体成员通过线上打卡确保训练状态,为演出投入大量课余时间。

舞蹈队利用紧张的时间排练迎新晚会节目
“既然接下了这项重大的任务,再难也要完成好。”筹备期间,学生艺术团舞蹈队与街舞队不仅承担啦啦操日常组织与高强度排练,还同时负责队内常规训练与迎新晚会节目准备。舞蹈队队长、历史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欢儿与街舞队队长、应用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赖欣然作为啦啦操项目主要负责人,自九月至十月中旬始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白天完成学业,午间排练迎新节目,傍晚商讨开幕式表演细节,晚上组织啦啦操训练。尽管压力重重,艺术团骨干始终以大局为重,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马川晴参加快闪表演
“虽然忙碌,却也收获满满。”快闪项目主要负责人、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传播学硕士马川晴全程参与节目策划,涵盖方案撰写、音频剪辑、动作编排、服装采购、录音录制及排练组织等环节。作为艺术团骨干,她同时承担运动会预赛、开幕式暖场及闭幕式颁奖环节的主持工作,以及入场式的播音任务。而在运动会次日举办的迎新晚会上,她还担任音乐剧节目负责人、主演,并参演街舞节目。

“这不仅是一场盛大的运动会,更是我学生时代里,关于热血与成长的鲜活注脚。”马川晴在个人感想中写道。全院运动会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职工挥洒汗水、奋勇拼搏的赛场,也是社科大学子绽放青春、展现风采的舞台。作为开幕式演出重要组成部分,团体操与快闪歌舞不仅是学校青年学子昂扬风貌的生动缩影,更是学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鲜活实践,将艺术、体育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集中展现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思政美育工作的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学校将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时代需要,继续为培养政治可靠、学术精湛、视野开阔、人格健全的哲学社会科学顶尖研究型人才而砥砺奋进。(文图/谢国梁 编辑/张梓柔)